(呼和浩特晚報于亞軍 通訊員蔡翼德爾)昨日凌晨1時30分許,內蒙古醫(yī)院耳鼻咽喉科劉勇智醫(yī)生像往常一樣上夜班,突然,在幾個人的簇擁下,一名表情痛苦的老人被送進了值班室,看上去情況十分緊急。 原來,這位名叫樊保維的老人,老家是涼城縣的,今年已經60歲了。3日21時許,樊保維在吃晚飯時不慎吞了一個異物。開始以為是一顆混在米飯中的小石子,可沒過多久他就覺得異物卡在了喉嚨里越來越疼。樊保維趕忙叫來老伴兒,老伴兒看到他痛苦的表情,立即通知了樊保維的侄子,連夜將其送到了內蒙古醫(yī)院。
劉勇智了解情況后,立即安排患者進行檢查,經過細致的CT檢查后,確定卡在樊保維下咽部的異物是一枚大約3厘米左右的縫衣針。隨后,劉勇智醫(yī)生決定在喉鏡下取出這枚縫衣針。 在實施過程中,劉勇智醫(yī)生首先采用纖維喉鏡對樊先生的咽喉部進行了窺探,但是此時的樊保維十分痛苦,舌頭根本無法夾出,沒辦法配合醫(yī)生的治療,且纖維喉鏡的鑷子本身比較小,針體又比較大,為了防止在夾取過程中,鑷子可能隨針一起滑落到樊保維的下咽部,引發(fā)新的問題,出于對患者安全的考慮,劉勇智醫(yī)生決定采用鑷子更大的直達喉鏡來進行這項治療。手術進行近兩個小時后, 劉勇智醫(yī)生終于發(fā)現了目標,小心翼翼地將鑷子挪到針的旁邊,看準時機,一下子捏住了這枚“惹禍”的縫衣針,然后慢慢地將縫衣針連同喉鏡從患者體內取出。當大家看到被取出的這枚3厘米長且銹跡斑斑的“縫衣針”時,都長長地松了口氣。
采訪中,記者詢問縫衣針是如何“混進”飯菜里時,樊保維本人及其家屬也一無所知。(轉自呼和浩特晚報)